
拜佛”不是彎下身體,
而是放下傲慢。
“吃素”不是清口禁欲,
而是心懷慈悲。
“念佛”不是累積數字,
而是清凈心地。
“合掌”不是雙手作秀,
而是恭敬萬物。
“禪定”不是長坐不起,
是心無掛礙。
“歡喜”不是顏面和樂,
而是心境舒展。
“清靜”不是摒棄欲望,
而是心地無私。
“布施”不是花錢買功,
而是舍棄貪欲。
“信佛”不是求佛保佑,
而是踐行無我。
對于我們初學佛的人,如何入手修行,除了禮佛念佛,布施和忍辱應該是最殊勝的法門。我們不應該產生利用學佛、念佛達到個人的利益目的,不應該存有太大的功利心。要通過學佛,明白佛的思維,以佛為師,修學放下,修學正法。金剛經中佛說:“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作為凡人,有生存的私欲本無可厚非,但是學佛和發財等私欲并沒有因果關系。我們的智者本師釋迦摩尼佛,為我們指出了覺悟的正道,就是破除:貪,嗔,癡,慢,疑,求不得等苦因,這五蘊毒害著我們的靈魂和身體,如果我們念佛、拜佛、布施都是為了換取自己的私欲,那自己所做的善行就失去了意義。
種因得果要心存善念,也就是不住相布施。(這里的相就是表相、只注重表面為住相)
供養佛,不是佛需要供養,而是佛需要一個因供養而解脫的你。佛,圓滿具足,一切不缺,如如不動,他不需要你一絲一毫的供養.
我們供養三寶,是借助這個供養的行為,放下自私,放下對自我的貪執,來換取你的清涼自性。所以,一切供養都不是你在施予別人,而是你在滋養那個奔向解脫的自己的福田。你缺乏福報,所以才更需要廣施供養。
布施的修學:釋迦牟尼佛講的六度也就是六波羅蜜多,首度就是修布施法門,可以布施寺廟、布施僧侶、布施窮人、布施給需要的人,當然,修學佛法我淺顯的認為應該是這樣開始,我們可以從自己身邊人做起佛法的修學了證,給夫(妻)、雙方四個父母老人以平等的關愛慈孝,給親朋以慈善援手。也許讓你對外人既不認識的的人給予幫助和施舍有些牽強。但是從家人開始修習會更容易一些。
一個人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容忍,不能施舍,甚至不舍得施舍一句贊美的語言,一個寬容的微笑,而說自己要給社會給佛寺做大布施,完全是一句不切合實際的空話。
施舍就是這樣的,你施舍快樂得到快樂,你惡語相向,招來對方惡言惡行,這也是佛教的因果法則。辯證法也是這么認為的。
修學忍辱:忍辱是修學六度的第二層,需修學能夠忍受周圍的不公、誤解、謾罵、乃至于欺辱,更要從家庭環境的修學,如果一個人把妻子、丈夫當成菩薩,每天能忍辱、恭敬、愛戴、細語,把孩子、父母當成菩薩忍辱、恭敬、愛戴、細語,家庭和睦,施舍喜悅給對方,那這個佛化家庭最終得到快樂的還是自己。我們在親朋圈廣施
,廣施喜悅,回饋自己的還是喜悅;我們布施喜悅給同事,同事回饋的也是喜和悅。如果你能擴大到給每天見到的人布施快樂,忍辱,你收回的一定還是更多的喜悅。每天給周邊人施舍喜悅自己也充滿喜悅快樂,你就是行菩薩道。
如果一邊說自己念佛,一邊還給周圍人帶來不快,應該屬于自己還有很大的執念,忍辱心布施心平等心不夠。甚至有的人連在家菩薩父母都不孝,手里捧著經書,口里念著佛號,念佛不修心,不修行,與作秀無異。
持戒法門:戒就是防非止惡的規則,正思維正見正語正業的基石。是通向佛法的指路明燈。勤修戒定慧,方能破除貪嗔癡。釋迦牟尼佛祖最后的遺教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所以自律才是自強的基礎。

張老師手機+微信13803449234 ,歡迎大家共修菩提,探尋佛法真諦。
欲了解更多佛學知識,五臺山旅游咨訊,可長按或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我們微信公眾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