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涼山志載:五臺山者,代州雁門之清涼山也,歲積堅冰,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由此可見,五臺山是既高且寒的極冷之地。五座臺頂不同的五方文殊菩薩,也成為朝拜五臺山的最崇高巡禮--大朝臺,不去五臺頂,不算朝臺人。
百歲老僧夢參老和尚講的,五臺山五座臺頂走一圈,相當于500年修行的殊勝功德。 所以大朝臺需要有殊勝的因緣才能實現。
我們將會在本文后邊用五個章節,介紹五座臺頂的風光和文殊菩薩圣跡,最后的第六個章節,介紹朝臺車票訂票方式、朝臺注意事項,分享給所有有緣者。

五臺山五座臺頂概述
五臺山很早以前叫紫府山,也稱作清涼山道場。佛教傳入以前這里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到了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白馬寺來到五峰山一帶,認為這里是文殊菩薩講經說法的道場,于是就想在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墒沁@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漢明帝在洛陽白馬寺主持,舉行道士與兩位高僧的賽法,結果兩位高僧獲勝。從此,佛教界在臺懷鎮一帶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權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顯通寺。從此,歷經各個朝代的修建、擴建,以臺懷鎮為中心的寺院最多時曾達到360多座,直到今天還保留著100多座。因此,五臺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位于全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于五峰山更名為五臺山,這里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傳說,遠古時代的五峰山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在那里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發大愿拯救百姓脫離苦海。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行程萬里到東海龍王那里尋求幫助。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帶了回來。當他把那塊大青石(東海龍王的歇龍寶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時,剎那間,那里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此后,那條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涼谷。人們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將那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峰山又名清涼山。
后來,隋文帝聽說此事后,便下詔在五座山峰的臺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
從隋文帝楊堅開始,五座臺頂便修建了寺廟。依次是:東臺望海寺,北臺靈應寺,中臺演教寺,西臺法雷寺,南臺普濟寺,以后歷代宋元明清屢次重修。東臺頂供奉聰明文殊菩薩,北臺頂無垢文殊菩薩,中泰點孺童文殊菩薩,西臺頂獅子吼文殊菩薩,南臺頂魏智慧文殊菩薩。佛教徒朝拜五座臺頂文殊菩薩會得到文殊菩薩最大加持,開啟智慧,并可以得到500年累世出家修行的道行。所以真正修行人到五臺山不去五座臺頂不算圓滿朝拜五臺山!
五座臺頂宛若文殊菩薩的五髻,也代表著諸佛如來的五種佛智,蓮師傳中說:五臺的五峰,即是如來五智,亦是五方佛五智如來的表征,也是文殊菩薩頂上現起五髻五智的標幟,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大朝臺,朝拜的是五方文殊,享受的是臺頂風光,領悟的是五行法則,它不僅相當于五百年的修行,而且也是人體五行與自然五行的對話、溝通,中國先賢曾用五行辯證的生克關系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盡力適應內部自然規律以養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終自然而然,在大朝臺旅途中實現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
春綠東方木旺,夏紅南方火旺,仲夏黃色中心土旺,秋白西方金旺,冬黑北方水旺。五行有五色,五行必有五形,五臺山五座臺頂皆俱五行特征。木,所在方位是東臺,木的性質是生長,升發,朝拜東臺表示人在一生中平平安安,健康成長;水,所在方位是北臺,水的性質是向下,收藏,正如上善若水,孕育萬物,表示人追求一種博大精深的胸懷;土,所在方位是中臺,土的性質是信賴,敬重,朝拜中臺利于事業的發展,大富大貴;金,所在方位是西臺,金的性質是清靜、嚴肅,朝拜西臺象征人在社會生活中崇善棄惡,諸事順利;火,所在方位是南臺,火的性質是向上、激發,表示人在一生中追求成長和進步。
中國傳統的五行五色“金木水火土,青(藍)黃赤(紅)白黑”,五爺對應的是黑土,象征著五谷豐登,同時五爺也是眾龍王中本事最大的那個,所以他就鎮守在了華北屋脊—北臺頂上,這也是北臺頂為什么是“五爺故里”的由來,后來當地百姓向五龍王求雨,每回都有求必應,人們便稱他為五爺。五爺的聲名遠播后,每天來向五爺求愿還愿的人就特別多,五爺為了方便大家朝拜,就托夢康熙帝,把五爺的尊像從北臺頂請到了臺懷鎮的萬佛閣,也就是現在的五爺廟,由于五爺的有求必應,神靈顯赫,所以萬佛閣這個名字也被人們遺忘啦,寺院名稱也習慣成為了五爺廟。并且五爺也成了五臺山諸佛菩薩的化身, 好多人以拜五爺為拜到了全部佛菩薩。五座臺頂風光各異,菩薩各異,此處為您簡單介紹一番。
第一、東臺頂望海寺--聰明文殊菩薩
臺頂景點之一是東臺頂(亦名望海峰)。海拔2796米,頂部平坦,東臺畔靈跡26處,頂部筑有佛教寺廟望海寺。寺廟坐西向東,正殿主供聰明文殊,據記載,寺廟修造于隋朝,重修于元代,明朝嘉靖年間,一位法號秋月的和尚又修。

東方在五行中為木,除了本身的含義外,引申為易學上的生長發達、舒緩的事務現象。文殊教化人發揚木性特質,走向仁慈禮儀,使眾生的生命蓬勃向上。
東臺頂風光秀麗,夏秋花繁草茂,冬春雪壓峰嶺,諸多靈跡圣景中,與地質變化密切相關的是那羅延洞。這個石灰巖溶洞是地層運動變遷中生成的一個奇洞,洞內寒氣襲人,盛夏結冰,太陽照射在洞口時,洞里云蒸霞蔚,光芒四射,猶如佛前燈火,燦然耀眼,這便是佛教傳說中的“菩薩住處”。
東臺頂也稱望海峰,所在的山叫青藍山,壯如聳立的巨象,蒸云寢壑,爽氣浮空,東望明霞,若波若境,可以遠眺大海變亦見滄瀛諸州,登臨望海峰,可望云海,觀日出令人有羽化登仙之感,臺頂上建有望海寺,并有羅延窟、笠子塔、觀音坪、棗林坡等景點,該寺坐北向南,寺內正殿為五間石碹窟洞,殿內主供聰明文殊,始建于隋朝初年,后元代重建,明朝嘉靖年間又加重修,寺內原建有三層五間高達16米的望海樓,是觀日出的最佳方位,但由于長期風雨剝蝕等因素,如今已不復存在。

如今的望海樓是1985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但仍不失為觀日出的妙處。其實望海樓并非是指能看到波濤萬頃的東海。因東臺本身氣勢磅礴,突兀高峻,而其東臨的河北平原卻地勢陡降,站在臺頂極目向東遠眺,可視通萬里,一望無際。在夏、秋季節的晴天早晨,河北平原特別是在雨霽之后,地面水汽蒸騰,如云似霧,此時在東臺頂放目,一輪紅日似從大海中躍然而出。當代著名詩人、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曾有詩贊曰:“東臺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云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第二,北臺頂葉斗峰靈應寺--無垢文殊菩薩
北臺頂亦名葉斗峰,供奉無垢文殊菩薩。海拔3061米,頂部廣圓平坦,不僅是華北地區最高的山峰,也是該地區保留夷平面面積最大的地質區域。頂部呈亞高山草甸,奇花異卉生長其間,金露梅、垂頭蒲公英、銀盤等分布臺頂周邊,石海、石流坡、石條、石多邊形和洞脹石塊、凍融草丘交互出現,頂部還有一泓波光粼粼的“天池”水,科學家稱之為“熱融湖塘”。這里還是“北臺期”夷平面的命名地。

朝著書有“華北屋脊”的石構牌坊走去,便是構筑于北臺頂部的寺廟,名為靈應寺。史料記載,寺廟始建于北魏,明代重修,主殿內供無垢文殊。北臺靈跡二十四處,黑龍池、說法臺、生陷獄等等,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確立了北臺頂的高峻奇偉,又是智慧的人類將那神秘的佛教文化一點一滴地附著其間,才使北臺頂的山水草木有了靈魂,巖洞崖壁有了生命。
北臺頂后半山麓的生陷獄,是一處崖壁景觀,此處高聳陡峭,面臨絕壁,其下深淵萬丈,險象環生。民間傳說,隋朝時候,一位自繁峙縣前來的鄉民,名叫張愛,游歷于供奉龍王的黑龍池,當他到得廟里,見龍王像前的香案上放了若干布施錢,四下觀看,周圍空無一人,于是就心生歹意,隨手將布施銀兩盡數取來揣入懷中,踏上了歸鄉的路途。不料,他才剛出廟門,就見黑云四起,遮天蔽日,頓時暴風大作,將其吹倒在地,冰雪覆蓋全身,險些跌入深淵。張愛心下作想,今番前往北臺龍王祠,不但沒有跪拜祈愿,反而偷了布施,我一定是觸怒龍王,罪不可恕呵。一念生起,悔恨萬分,他在昏迷中口稱文殊菩薩圣號,祈求菩薩放
北臺頂也稱葉斗峰,海拔3061.1米,所在的山叫云霧山,臺頂平廣,方圓2公里,恰如一身雙頭的共命鳥,巔摩斗杓,風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時下方驟雨而其上暴晴,四方云氣,云蒸霞蔚,從臺頂眺望,千嶂競秀,華北大地盡收眼底,是華北地區最高點,通常農歷九月飄雪,次年農歷四月解凍,歷史上亦有農歷七月降雪之記載,積雪之厚,持續時間之長,在華北地區是罕見的,所以被地理學家稱“華北屋脊”。臺頂上的寺廟叫靈應寺,隋文帝時,下詔在五臺山的五個臺頂各建一寺,靈應寺便在這時應運而生。寺宇坐北向南,內供無垢文殊銅像一尊。無垢;即無暇的意思。文殊;稱大智文殊。無垢文殊就是大智無暇、佛法無邊的文殊菩薩。到明代隆慶年間靈應寺進行了重修,原正殿為七間石碹窯洞,內供無垢文殊,側殿為龍王殿,內供廣濟龍王,F仿木構漢白玉砌筑的五間大殿和兩側各配殿之間的五個文殊殿等建筑,都是2001年以來擴建和維修的。此外臺頂上還有彌足珍貴,不可再生的數億年前形成的冰緣地貌,石海、石湖、石流坡、亞高山草甸和生陷獄、隱峰塔及高山湖泊黑龍池等景點。有詩贊曰:“山麓半腰驚雷響,華北屋脊云霧裳;高山草甸億年生,地質地貌全球享!

北臺和中臺中間的寺廟是澡浴池,澡浴池是朝臺人的補給站,寺廟主持是悲勝師。
三.中臺頂翠巖峰演教寺--孺童文殊菩薩
中臺頂也稱翠巖峰,海拔2895米,所在的山叫平頂山,酷似一只威武的雄獅,頂上北有太華池,右有甘露泉,東南有玉華池,旁有三珠泉,更誘人的是臺頂巨石堆積,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石頭,顏色灰白,棱角分明,被稱作龍翻石。有的似奔馬,有的似喘牛,怪石嶙峋,形態各異,頗具欣賞價值。中臺靈跡很多,尤其是有被明代滕季達作詩詠得:“壁立中臺萬丈峰,半空空翠落芙蓉。千年古塔函金像,滿谷寒冰臥玉龍。晴壑倒懸南澗瀑,春雷隱約下方鐘。青鞋久混淄黃跡,徭草天花處處逢”的盛夏三伏,依然有冰數丈,九夏不消,儼若隆冬,但兩旁山坡上卻是草盛花濃的被人稱為“萬年冰”的千古奇觀。還有澄碧如鏡、不涸不溢的太華池和凍融湖和文殊說法臺、祈光塔等。臺頂上的演教寺創建于隋代,唐代重建,明弘治年間由玉禪法師再建。明正德七年,武宗賜“演教”匾額,使演教寺再次得到修建。清康熙第二次來五臺山朝山期間,賜銀再次修葺。古文殿供養的是銅質孺童文殊。近年來,又新建了文殊殿和大雄寶殿等。

四.西臺頂掛月峰法雷寺--獅子吼文殊
西臺頂也稱掛月峰,海拔2773米,所在的山叫明月山,猶如開屏的孔雀,月墜峰巔,儼若懸境,其上有泉,巖谷幽潛,登臨望之,池映殘月,令人回味無窮。掛月乃西臺勝景,每當晴天夜晚,群巒朦朧,萬籟俱寂,一輪明月就高掛在一峰之巔,好似一面懸鏡。如果有幸的話,甚至可以在西臺掛月還未落下之際,就可看到東臺望海峰的云海日出,真是日月同輝,美不勝收。西臺除了有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強烈褶皺變形的礫巖露頭,自然露出地表的高10米、長30米、寬3米的露頭牛心石,文殊洗缽池等景觀外,臺頂建有法雷寺,主供的是獅子吼文殊。始建于隋代,歷經唐代、明代重修,但如今明代以前的建筑已無,現有的天王殿、文殊殿和后文殊殿等都是近年維修和重建了的。但殿內的彌勒佛、十八羅漢等塑像與五臺山大部分寺廟大相徑庭,成為令人耳目一新、別具一格的藝術景觀。有詩《西臺望》為證:“西臺掛月留客醉,疑似嫦娥玉兔歸;攬月何需問九天,人間夜晚唯此醉!
西臺山南的山坳里有個寺廟,是中國佛協第一任副會長能海上師駐錫地,名吉祥寺,也叫清涼橋。清涼橋往南臺的路上,還能路過獅子窩,獅子窩有明萬歷年間修建的琉璃佛塔。塔呈密櫞式,頗為壯觀。

五.南臺頂錦繡峰普濟寺--智慧文殊菩薩
南臺頂也稱錦繡峰,海拔2485米,所在的山叫仙花山,宛如一匹臥馬,山峰聳峙,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密布,猶鋪錦然,每到盛夏,山花爛漫,香氣四溢,游人至此,猶如置身花海,令人陶醉。每當農歷六、七月間是南臺頂賞花的極佳季節,這里白菊、石竹、燈籠花、臺參花、茴香花、大黃花、火柴花、手參花等200多種山花迎風搖曳,競相綻放。其中100多種花兒的花、莖、根等都是名貴的中藥材,此時,人們在這里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里,不僅可以觀賞到南臺錦繡峰赤、橙、黃、綠、青、藍、紫、白等五彩繽紛的爛漫山花的芳姿,而且還能嗅到沁人心脾的鮮美的中藥材花草四溢的芳香,真令人賞心悅目、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臺頂上有創建于隋文帝時期,重建于宋,明萬歷和康熙年間都曾重修過的普濟寺,寺內三間前殿供有脫沙彌勒佛像,五間正殿殿前立有文殊畫像碑,殿內主供著智慧文殊銅像,還有供有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石碹窯洞等。普濟寺也是南臺最高處,站在寺前,極目遠眺,只見山巒起伏,白云浮游,遠山近山奔來眼底,真是千嶂盡去,萬里無礙,讓人浮想聯翩,曾有詩曰:“滿山遍野披錦繡,花仙隨處舒廣袖;智慧文殊南臺住,游客嬉耍怡然遛!
“五云常覆五臺端,天近清都特地寒。澗道千年冰未化,林梢一夜雨初干。黃河紫塞依依見,碧殿朱樓面面看。萬壑千巖青未了,更從高處望長安!边@是明代文學家、曾任山西提學副使陸深寫的一首《游五臺》的詩!段氖饨洝分姓f,人聞五臺山名,踏五臺山地,得五臺山石,可以超四果圣人,接近無上菩提。名冠金元的大詩人元好問更是有詩贊曰:“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綠深青一萬重。此景只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

此外,《華嚴經》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現有文殊師利……”而文殊菩薩又代表大智,是大乘佛教中的首席菩薩。唐華嚴宗四祖澄觀在所撰《華嚴經疏》中曰:“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表我大圣五智已圓,五眼已凈,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真源,故首載五佛之冠,頂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澄觀以五臺山五個臺頂之山形,表示文殊菩薩具有佛的一切功德,并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文化以“五”言事的方法,利用東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等古代哲學理論中的木、火、土、金、水等“五行”學說把文殊菩薩與五臺山聯系起來,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六、大朝臺車輛介紹、車票預定、注意事項
大朝臺車票的車輛為五臺山景區政府批準的專業朝臺公司,五座塔頂的朝拜,在近幾年開發的已經頗為方便,五座臺頂的崎嶇山路,都經過拓寬壓平的修整,可滿足車輛通行。每年4-12月都有朝臺專用車輛售票朝臺。承擔朝臺任務的車輛多為動力比較強的全順13座中巴,車況較新,剎車良好、安全可靠。司機都是駕齡加長的A本司機。多年營運安全無事故。朝臺車票總計350元每票,(東臺60,南臺60,西臺80,中臺80元,北臺70元)朝臺車輛共200多臺,所以計劃朝臺的游客一定請提前預定。
大朝臺車票預定方式及注意事項:
1.單人或團體請提供一個人的姓名、手機號,并提供在景區內住宿的酒店名稱和地址。轉入按人數合計的費用到我們提供的的賬戶或微信號,訂票后訂票單就會系統發送到您的手機。
朝臺訂票電話0350-6543333,微信手機13803449234
2.6人以上朝臺車到酒店接,6人以下游客訂票后,我們在您住宿酒店附近,會指定出發地點集中出發。(選擇單座臺頂朝拜,就可能要為五座臺頂朝拜的預定讓道,優先五座臺頂訂票)
3.朝拜五座臺頂的出發時間7-9點,出發前半小時司機也會與您提供的聯系電話聯系。朝臺一般會在澡浴池寺吃中飯,中飯為素食自助30元/人,給司機點辛苦費即可載到吃飯的地方。
4.臺頂氣溫較山下臺懷鎮低10度左右,要備好防寒衣物,熱水、吃食,居士信眾還可以聯系我們幫您備好供養臺頂師父的衣物、糧油米面。
5、朝臺禁忌:臺頂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屬于高海拔缺氧高原型環境,有嚴重心腦疾病、高血壓人群要謹慎登頂,在臺頂避免劇烈運動。朝拜臺頂屬于神圣的巡禮,不可在山頂亂棄雜物、破壞環境。
長按小面二維碼,關注五臺山拜佛旅游咨詢平臺, 獲取更多旅游相關信息和及時服務。 電話0350-6543333,微信手機13803449234
